首页 > 医院新闻
日前,昆明博骨风湿病中西医结合医院科研工作再次传来喜讯,由许军主任共同参与撰写的文章《Unusual Histopathological Findings in Giant Tophus of the Foot》在SCI期刊《Indian Journal of Surgery》发表,雷雨为本文的通讯作者。
《Indian Journal of Surgery》(印度外科手术)是由Springer Nature(国际出版集团)与印度外科医师协会(ASI, Association of Surgeons of India)联合于2007年创办的期刊,旨在传播印度及发展中国家的外科临床实践与资源限制下的创新解决方案,分享临床和实验外科领域的最新外科创新成果。该刊已被PubMed、Scopus、DOAJ(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Journals Master List等国际权威数据库收录,2024影响因子为0.4,CiteScore指数值为0.6。
此次SCI文章的发表,标志着我院在痛风、痛风石临床诊治及科研方面,具备专业领先水平!
01、痛风研究新突破
我院主任参与撰写的这篇SCI论文,主要研究了足部巨大痛风石的异常组织病理学表现,依托我院大量的痛风病例数据,进行了相关数据分析及临床诊治经验总结。
该篇论文详细分析了一例痛风患者左脚踝痛风石存在潜在恶性肿瘤的罕见病例。患者是一名59岁的男性患者,病程长达20年,患者因左脚踝急性疼痛加重,并伴有巨大肿块而入院。入院前2个月,患者的左踝关节出现了一个疼痛的溃疡性肿块(图1B)。入院时左踝关节严重肿胀,活动受限,双膝关节可见多发痛风石(图1A)。手术切除后病理分析发现,痛风石内部存在显著纤维化、慢性炎症及尿酸盐晶体沉积,且肿瘤累及基底和切缘,提示潜在恶性风险(图2)。尽管未观察到典型核异型性,但研究结果提示它可能存在于长期痛风性痛风石相关的恶性转化风险,这一发现为痛风石的长期管理敲响警钟。
传统观点认为痛风石为良性病变,但近年研究提示其可能与组织破坏及罕见恶性转化相关。长期未控制的痛风石可能导致皮肤破溃、关节畸形,甚至增加感染和肿瘤风险。特别是足部痛风结石,由于血液供应不足和持续的机械应力,导致愈合较慢,可能导致活动能力受损,感染和肿瘤事件的风险增加。
本研究首次提出痛风石可能伴随恶性转化的组织学特征,为临床医生提供了重要警示。对于病程长、体积大、反复破溃的痛风石,需加强病理评估与长期随访,警惕潜在恶性病变。
对于痛风患者而言,尽早开启规范的治疗是预防病情恶化的关键。持续的高尿酸水平是痛风石形成和病情发展的根源,规范治疗能有效降低尿酸浓度,减少尿酸盐结晶的沉积,从而降低痛风石出现及发生恶性转化的风险。
02、学术科研屡创辉煌
论文作者许军主任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现任昆明博骨风湿病中西医结合医院痛风科门诊主任,曾任四川省中医药信息协会痹症专业委员会委员,先后在四川、黑龙江等全国知名风湿免疫科担任重要职务,从事痛风等风湿免疫病临床一线工作近20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我院一直积极鼓励并支持各科室各部门开展科研工作,许军主任及各诊室主任,在专注一线临床工作的同时,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知识有机结合,长期以来创造了多项科研成果。
据我院风湿病大数据中心统计,我院已成功发表SCI索引论文2篇,数十次论文在权威医学杂志、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或收录。
科研是探索临床科学问题的重要手段,我院将继续针对临床的难点问题进行科学研究,不断创新,实现临床科研互促,进而推动学科的发展!
欢迎引用:
Wang, S., Xu, J., Wang, K. et al. Unusual Histopathological Findings in Giant Tophus of the Foot. Indian J Surg (2025). https://doi.org/10.1007/s12262-025-04308-w
整合学科高水平医生资源
多学科专业痛风风湿病团队

网络自助预约挂号平台